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白话文】

老师说:水气病可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风水病的主症是脉浮周身关节疼痛,恶风;所谓皮水,其脉也呈浮象,可以见到肢体呈凹陷性水肿,不恶风,腹部膨隆如鼓,口不渴,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正水的主症是气喘、脉沉迟;石水则腹部胀满,但不喘,脉沉;黄汗病可见脉沉迟,全身发热,胸中满闷,四肢头面皆肿,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经久不愈,势必生痈作脓。(1)

患者的脉象浮而洪,浮是说明感受风邪,洪则表示水气盛。风邪和水气两相搏结,若风邪强于水气,那么身上就会发风疹,身痒,痒是风邪向外透达的表现,称为泄风,病久不愈便会成为疥疮类的皮肤病;如果水气强于风邪,发展下去,便会发生水肿,身体难以俯仰。如若风邪与水气纠结不散,那么患者便会全身肿胀,直到发汗才会痊愈。怕风是说明患者卫表阳虚,这就是风水病。如果患者不恶风,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口中涎沫多,这就是黄汗病。(2)

寸口脉象沉滑的患者,是因为体内有水气,所以面目均肿大、发热,这叫作风水病。察看患者两眼微肿,像睡眠后刚起来的样子,颈前结喉两旁的脉管有明显的跳动,时常咳嗽,按患者的手脚,皮肤凹陷下去,不能很快还原,这也是风水病。(3)

太阳病,脉象浮紧,按理应当有关节疼痛,现在反而不痛,而是感到身体酸重,口不渴,此时及时发汗即可痊愈,这也叫风水病。如果有恶寒的症状,这是由于体表卫阳极虚所致,属于过度发汗引起的。

患者只感觉口渴而不恶寒的,叫作皮水病。如果患者周身水肿并且感到身冷,病状就像痹症一样,胸中憋闷不能进食,疼痛却局限在一处,傍晚时躁扰不安,久久不能入睡,这叫黄汗病。如果患者感到关节部位疼痛,咳嗽气喘,口中不渴,这种病叫肺胀。症状表现就像水肿病,此时用汗法取汗可使疾病痊愈。但是患了以上任何一种病,如果伴有口渴而且腹泻、小便频数的,就不可用汗法治疗。(4)

患里水病的患者,周身头面均发黄且全身水肿,脉沉,小便不通畅,这是水饮停留于体内所致,可以用越婢加术汤来主治(方见中风),假如小便通利,这是水饮虽去但已使津液受伤的表现,所以产生口渴的症状。(5)

趺阳脉本该呈伏象,现在反而紧,这是体内宿有寒邪的缘故,例如寒疝、瘕病、腹痛等,如果医生误用攻下,患者就会感到胸中满闷、气短。(6)

趺阳脉本该呈伏象,现在反而数,说明体内有热,趺阳脉主胃,故患者食欲旺盛,消化能力强而且小便频数,如果小便突然不通畅了,这是水饮病将要发作的征兆。(7)

患者寸口脉浮而迟,浮脉说明感受风热,脉迟则表示下焦所潜藏的真阳不足,风热在外和潜阳不足,使邪气内伏而不能发于外,故叫作沉;趺阳脉呈浮数,脉浮说明内有邪热,脉数说明水谷停滞于中,热与滞互结不能运化,内外合邪,沉伏于内,所以叫伏。热留于内而阳气不行,水谷不运而蓄,所以称作水。热留于内,则气不外行,故尔脉络空虚,热止于中,则阳不化,故见小便难。不化之水漫行,停于皮肤之下,而成水肿。(8)

寸口脉弦紧,弦脉说明卫气运行不畅,故恶寒,水液不能随气流行,供给全身需要,反而潴留肠间,形成水气。少阴肾脉沉紧,脉紧是痛证的表现,脉沉是水气病常见脉象,少阴肾脏有水气病变,故小便的排泄不通畅。(9)

脉呈一派沉象,应是有水饮内停,故而身体沉重而肿胀,假如水气病的脉象突然转变为虚浮之象,这是病情恶化的征兆。(10)

水气病患者,下眼泡微肿,像有卧蚕一样,面目由于水肿的缘故,其颜色也很光亮润泽,脉伏,患者口渴,饮水多,腹部膨隆,小便困难,脉象极沉,用力切按应指也不明显,这是水饮为患,可以用泻下的方法来治疗。(11)

有人问:患腹泻病后,口渴喝水,小便又不通畅,腹部胀满,周身水肿,这是什么道理呢?回答说:这于理是要发生水肿病,如果小便通畅,并且出汗的,自然会逐渐好转。(12)

心水病患者,自感身体重滞,呼吸短促,不能安卧,且烦躁不安,阴囊肿大。(13)

肝水病患者,腹部膨隆,身体不能自由转侧,胁下及腹部疼痛,因肝主疏泄,水液随之升降,故口中常有少许的津液,小便有时不利,有时通畅。(14)

肺水病的患者,周身水肿,小便困难,大便常常水粪混杂,有如鸭屎。(15)

患脾水病的人,肚子胀得很大,四肢感觉极度沉重,脾主运化,故口中干燥,没有津液,气息不足,小便困难。(16)

患肾水病的人,也是肚子胀得很大,脐部肿,腰部疼痛,小便不通畅,阴囊部潮湿如出汗的牛鼻子,双脚冰凉,面部显得消瘦。(17)

老师说:治疗各种水气病的法则是腰部以下水肿的应该用利小便的方法,腰部以上水肿的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才会治愈。(18)

老师说:诊寸口脉沉迟,沉主有水,迟主有寒,寒水内盛,阳气不能外达,故趺阳脉沉伏,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清阳不开,于是水粪杂下,有如鸭屎;胃气衰弱,于是身体水肿;如果少阳脉沉而无力,少阴脉细,在男子则为小便不通畅,在女子就表现为经水不通,月经来源于血,先有血行不利,经水不通,后发水气病的,叫作“血分”。(19)

有人问:水气病有血分、水分的不同,应如何区分呢?老师说:如果经水先断,后病水肿,叫作血分,这种病比较难治;如果先病水肿,后经水断,称为水分,此病比较容易治。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行水散湿,水去则经水自通,其病即可痊愈。(20)

有人问:患者患水气病,面目身体四肢都水肿,小便不通畅,老师在按脉诊病的时候,不谈水气,却说患者应当有胸中痛,气上冲咽,咽中有异物感,像有炙肉堵塞,有轻微的咳喘,学生通过深入的观察,确实如此,老师是怎样从脉象上判断出来的呢?(21)

老师说:寸口脉象沉紧,沉说明有水,紧说明有寒,寒水交结,聚于下焦关元,初时邪气轻微,且年轻时阳气盛,也就不感觉怎么样,等到年纪大了,阳气衰弱之后,寒水已盛,阴寒闭塞,营卫不通,寒水动而向上,又随肾气上冲,故见咽喉部噎塞感,胁下拘急作痛。医生误以为是留饮病,而用峻下之法,结果上冲之气既不能降,寒水又不能除。医生再用重剂催吐,损伤脾胃,胃阴虚少,故虚热而烦,咽喉干燥想喝水,小便不通畅,水谷精微不能运化,水气内停,故面目手足水肿,若再用葶苈丸下水,水肿虽稍见消退;但稍有不慎,如食饮过度,水气又起,水肿又和从前一样,胸胁部感到疼痛,水气向上泛滥,好像奔豚病发作一样,影响到肺就会咳嗽气喘,此时的治疗方法应为先平抑其冲气,冲气控制后,再治其咳嗽,咳嗽停止后,喘急亦即消除。总之,要先治新病,再治旧病。

风水病,脉浮,身体沉重,汗出恶风,可用防己黄芪汤主治,如果腹痛,可加芍药。(22)

防己黄芪汤方,方见湿病中。

风水病,恶风,周身水肿,脉浮,口不渴,时常自汗,没有高热,可用越婢汤主治。(23)

越婢汤方

麻黄 六两 石膏 半斤 生姜 三两 甘草 二两 大枣 十五枚

以上五味药,用六升水,先煮麻黄,撇去上边的浮沫,放入其他药,煎取三升药汁,分三次温服。

恶风的,可以加炮附子一枚。风水病,加白术四两《古今录验》。

皮水病的症状,四肢水肿,水气溢于皮肤之中,四肢肌肉微微跳动,应用防己茯苓汤主治。(24)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 三两 黄芪 三两 桂枝 三两 茯苓 六两 甘草 二两

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煎取二升药汁,分三次温服。

里水病,可以用越婢加术汤主治,也可以用甘草麻黄汤主治。

越婢加术汤方见上。在越婢汤的基础上加白术四两,又见脚气中。(25)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 二两 麻黄 四两

以上两味药,用水五升,先煮麻黄,去掉上边的浮沫,加入甘草,煎取三升药汁,待温,服一升,盖厚被使其发汗,如果不出汗,再服一次,注意不要感受风寒。

患水气病的患者,假如脉象沉而小,表明病在少阴肾,脉象浮的,表明有风邪;没有水气而感觉发胀的是气分病。水病用汗法治疗就能痊愈,如果脉象沉的,应该用麻黄附子汤,脉象浮的应用杏子汤主治。(26)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 三两 甘草 二两 附子 一枚,炮

以上三味药,用水七升,先煮麻黄,撇去上边的浮沫,再加入别的药,煎取两升半,待温,服八分,每日服三次。

杏子汤方未见具体组成,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如果四肢发凉而患皮水病的,可以用蒲灰散主治。方见消渴中(27)

有人问:黄汗这种病,全身水肿(一种说法为身体沉重),发热,出汗,口渴,其症状与风水相似,但这种病出汗,汗液黏稠沾衣,颜色正黄象黄柏汁一样,脉沉,这种病是如何得的呢?老师答:这是在出汗时,到水中去洗浴,寒水从汗孔中渗入皮内而患,应用芪芍桂酒汤主治。(28)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黄芪 五两 芍药 三两 桂枝 三两

以上三味药,用苦酒一升,水七升,混合到一起,煎煮取三升,待温,服一升。服药后会心烦,不要紧,服至六七日后就会消除,如果心烦不止,是因为苦酒收敛的缘故。可以用美酒醯代替苦酒。

黄汗病的主症是两小腿发凉,如果小腿发热,就属于历节病了。饭后汗出,又常常晚上睡觉时汗出很多,这是虚劳病;如果汗出后,反而发热的,日久患者必然肌肤枯槁粗糙;长期低热不止的,一定会生恶疮;如果身体重滞,每次汗出以后,身体感觉轻松的,日久必筋肉抽掣,发作时连及胸部作痛,同时自腰以上一定有汗出,腰以下则没有汗出,腰髋部酸软无力伴有疼痛,好像有小虫子在皮肤里面爬行一样。严重的,患者不能进食,身体重滞疼痛,心里烦躁,小便不通畅,这就是黄汗病,可用桂枝加黄芪汤来主治。(29)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 芍药 各二两(一种说法为三两) 甘草 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黄芪 二两

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煎取三升药汁,待温,服一升,服后过一会儿,再喝热稀粥一升左右,以助药力,盖上被让身上微微汗出,如果不出汗,就再服一次。

老师说:寸口脉迟涩,脾胃虚寒所以脉迟,营血不足所以脉涩;趺阳脉微而迟,脉微主脾气虚,脉迟为寒气盛,脾阳不暖四肢,所以手足逆冷。手足逆冷,说明其营卫不能通利,营卫不通利,必将腹胀肠鸣,两胁胀满;寒气转入膀胱,使营卫之气都很虚弱;阳气不能通行,则患者全身发冷,阴气不能通行,则感骨节疼痛;阳气先行而阴气不跟着运行,就会恶寒,阴气先行而阳气不跟着运行,就会感到肌肤麻木不仁,只有阴阳互相协调,营卫之气才会在体内正常运行,所以胸中宗气在体内流转自如,寒气就会自然消散。实证的邪气,会由后阴矢气排出,虚证的邪气,则由前阴从小便排出,这是属于气分病。(30)

气分病,胃脘痞结而坚,以手触之则大如盘,边缘如杯。这是由于水饮寒邪停积心下而成,可用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治。(3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桂枝 三两 生姜 三两 甘草 二两 大枣 十二枚 麻黄 细辛 各二两 附子 一枚,炮

以上七味药,用水七升,先煮麻黄,撇去上边的浮沫,放入其他药,煎取二升药汁,待温,分三次服,服后应当汗出,有如小虫在皮肤内爬行的感觉,是病情向愈的征兆。

胃脘痞结而坚,像盘子一般大小,周围也像圆盘那么坚硬,这是由于水饮蓄积而成,应用枳术汤来主治。(32)

枳术汤方

枳实 七枚 白术 二两

以上两味药,用水五升,煎取三升药汁,待温,分三次服,如果脘腹部变软,就是水饮要消散的征兆。

附方

《外台》防己黄芪汤方 治疗风水,脉浮说明病邪在表,患者头上出汗,肌表没有其他不适,患者只感觉下半身重滞,从腰往上不肿,腰以下肿,牵及阴部,患者屈伸活动很困难。方见风湿中。

【原文】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一作“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1)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俛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2)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3)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4)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中风(5)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6)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7)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8)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紧(一本无“紧”字)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9)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10)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11)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因肿”,《脉经》作:“阴肿”。)(12)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13)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14)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15)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16)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17)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18)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19)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20)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21)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瘥,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22)

防己黄芪汤方,方见湿病中。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23)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24)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越婢加术汤方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脚气中。(25)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26)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中。(27)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28)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29)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 芍药各二两(一作“三两”)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胁鸣”,程本作“肠鸣”。)(30)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3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32)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附方

《外台》防己黄芪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