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白话文】

趺阳脉象如果微而弦,应当有腹部胀满之症,如果不见腹部胀满,则可出现大便难和两胁部疼痛的症状,这是由于阳虚而寒从下上攻所致,应当服用温性的药物进行治疗。(1)

患者有腹部胀满的症状,如果按之不痛的为虚证,按之痛的为实证,实证可用攻下之法进行治疗。如果腹部胀满而舌苔黄,尚未用过攻下之法的,用泻下实热的方法,黄色自可退去。(2)

病者腹部胀满,有时减轻,稍后即胀满如前,此为里寒所致,应当用温药治疗。(3)

病者肌肤萎黄,烦躁而不口渴,阴寒实邪壅结于胸中,而又泻下不止的,是死证。(4)

寸口脉见弦象,则患者胁下拘急而疼痛,并有恶寒的症状。(5)

平素身体弱,易受风寒之人,常易打呵欠。如果患者流清鼻涕、发热而面色正常的,经常爱打喷嚏。(6)

患者感受寒邪,腹泻,这是脾虚寒,寒邪入里所致。患者想打喷嚏而又打不出,这是腹部受寒。(还有一种说法为腹部疼痛)(7)

形体瘦弱之人,出现脐周疼痛的症状,一定是感受风寒,导致大便不通。若妄用苦寒之品攻通大便,便会损伤下焦阳气,不能制伏阴寒,则下焦阴寒之气必会上冲;气不上冲的,必是损伤中焦阳气,阴寒结于中焦,则成心下痞。(8)

患者腹部胀满,伴有发热十余天,脉象浮而数,饮食如常的,用厚朴七物汤主治。(9)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 半斤 甘草 大黄 各三两 大枣 十枚 枳实 五枚 桂枝 二两 生姜 五两

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煮取四升,一次温服八合,每日三次。有呕吐的加半夏五合,有腹泻的去掉大黄,寒象重的生姜加量至半斤。

腹中阴寒内盛,腹中肠鸣如雷,且疼痛剧烈如刀割,寒气向上冲逆而胸胁部感到胀满,呕吐,用附子粳米汤主治。(10)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 一枚,炮 半夏 半升 甘草 一两 大枣 十枚 粳米 半升

以上五味药,加水八升,煮至米熟汤成,去渣,取药汁一次温服一升,每日三次。

腹满疼痛而大便秘结的,用厚朴三物汤主治。(11)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 八两 大黄 四两 枳实 五枚

以上三味药,加水一斗二升,先煮厚朴、枳实,煮取至五升,加入大黄后再煮,煮取至三升,一次温服一升,以大便通利为度。

用手按胃脘部感到胀满且疼痛的,这是实证,应当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宜用大柴胡汤。(12)

大柴胡汤方

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芍药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枳实 四枚,炙 大黄 二两 大枣 十二枚 生姜 五两

以上八味药,加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煮后,温服一升,每日三次。

腹部持续胀满没有减轻的时候,或即使减轻也是微乎其微,这时应当用攻下之法,应该用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见前痓病中)

心胸部出现寒性剧烈疼痛,呕吐不能饮食,腹中寒邪与正气相搏,腹部有寒气上冲,致使腹壁隆起像有头足样包块,上下移动,疼痛而不能触碰的,用大建中汤主治。(14)

大建中汤方

蜀椒 二合,汗 干姜 四两 人参 二两

以上三味药,加水四升,煮至二升,去渣,放入胶饴一升,用小火煮至一升半,分两次温服,每日第一次服药后大约过一顿饭的时间,可饮米粥二升。然后再服药。当日只进食糜粥之类,并盖被使其有微微汗出。

胁下偏于一侧出现疼痛,伴有发热,患者脉弦而紧,这是寒邪郁积少阳所致,应当用温下之法治疗,宜用大黄附子汤。(15)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 三两 附子 三枚,炮 细辛 二两

以上三味药,加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次温服,体质强壮的人煮取两升半,分三次温服,一次服药后过步行约四五里路的时间再服下次的药。

因体内寒气过盛,(脾胃受伤,脾阳不达四肢)出现四肢厥冷的症状,应用赤丸主治。(16)

赤丸方

茯苓 四两 半夏 四两,洗,一方用桂 乌头 二两,炮 细辛 一两,《千金》作人参

以上四味药,共研细末,纳入朱砂染成红色,炼蜜为丸,同麻子仁大小,饭前用米酒送服三丸,白天服用两次,夜间服用一次,如效果不明显,可逐渐加量,以见效为原则。

腹痛患者,脉象弦而紧,弦主卫阳之气虚弱,不能运行全身,故怕冷;紧主胃中有寒,故不思饮食。内外寒邪与人之正气相斗争,就形成寒疝。寒疝发作时,脐周疼痛,如果发作剧烈时出现全身出冷汗,甚而手足厥冷,脉象表现为沉紧的,用大乌头煎主治。(17)

大乌头煎方

乌头 大者五枚,熬去皮,不捣碎

上药加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加入蜂蜜二升,煎至水分尽去,取二升。强壮之人服七合,体弱之人服五合。如果症状未完全消失的,第二天再服。不能在一天之内服两次。

寒疝病表现为腹内疼痛连及胁下,并有腹内拘急感的,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主治。(18)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 三两 生姜 五两 羊肉 一斤

以上三味药,加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次温服七合,每日三次。如果寒象重者,生姜加量至一斤;如果疼痛严重伴有呕吐的,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时也多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然后服用。

寒疝病表现为腹中疼痛,四肢逆冷,手足麻木不仁,若又见周身疼痛,艾灸针刺及一般药物治疗无效时,用抵当乌头桂枝汤主治。(19)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 大而实的,五枚,去角

以上一味药,用二斤蜂蜜煎煮,煎至剩下一半的量,去掉乌头,用桂枝汤药液五合溶解至一升后,先服用二合,如果不见效,就服三合;服三合仍不见效,加量至五合。如果有效像患者如喝醉酒的样子,出现呕吐为药效已经可以祛除病邪的表现。

桂枝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以上五味药,剉碎,加入七升水,用小火煎煮,得三升药汁,去药渣。

寒疝患者脉象数而兼紧,渐转变为数弦脉。弦脉就像弓弦那样按之挺直不移。脉象数弦的,当用温下之法祛其内寒;脉象紧大兼迟的,必见胃脘部坚实痞硬;脉象大而紧的是阳气振奋,起而欲驱寒,为阳中有阴,可用下法治疗。(20)

【相关知识】

本篇论述了腹满、寒疝、宿食病的病因病机、脉症和治疗。腹满是以腹部胀满为主要临床表现,证情有虚有实,病性有寒有热,临床需注意辨别。寒疝以腹中拘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总由寒邪致病,病情有表里虚实之分,治疗上更有温散和温养的不同。宿食即食积,由脾胃功能失常或暴饮暴食致使食物滞留于胃肠,经宿不化而引起,根据食滞在胃与在肠的不同而治分吐、下两法。

附方

《外台》乌头汤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内攻五脏,腹中拘急患者不能自由转侧,发作有定时,使人阴器内缩,手足厥冷。方见上条。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部突然感受邪气而疼痛。

柴胡 四两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 生姜 各一两半 甘草 一两 半夏 二合半 大枣 六枚

以上九味药,加水六升,煎煮得三升药汁,一次温服一升,每日三次。

《外台》走马汤治中恶之脘腹胀痛,大便不通。

巴豆 二枚,去皮心,熬 杏仁 二枚

以上二味药,以棉布包裹后捶碎,用热水两合浸泡,挤压榨取白汁,服后当大便通下。根据老少不同,用量酌情加减。通治飞尸、鬼击等病。

有人问:患者有宿食,从脉象上怎样知道呢?老师说:寸口脉浮而且大,重按反而涩,尺脉是也微而涩的脉象,就知道是有宿食,可用大承气汤主治。(21)

脉象数而滑的为实证,这是有宿食,用下法可以治愈,宜用大承气汤。(22)

腹泻而不想吃东西的,是有宿食内积,治疗应当用攻下之法,宜用大承气汤。(23)

大承气汤方见前痓病中

宿食停留在上脘的,应当用催吐之法治疗,宜用瓜蒂散。(24)

瓜蒂散方

瓜蒂 一分,熬黄 赤小豆 一分,煮

以上两味药,共捣为散,用香豉七合煮得汤液,和散药一钱匙之量,温服。服后不吐的,增加少许药量,以能很快呕吐为停药之征。大出血的及身体虚弱的患者不可予用本方。

脉紧,如绳索一样转动不定的,是有宿食。(25)

脉紧,头痛,似外感风寒之证,这是腹中宿食停滞不化所致。(一种说法是:寸口脉紧)(26)

【原文】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1)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2)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3)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4)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5)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喜嚏。(6)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7)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8)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9)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10)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11)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12)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见前痓病中)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4)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15)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16)

赤丸方

茯苓四两 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 乌头二两,炮 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

右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一作“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一作“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17)

大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18)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若身疼痛”,《千金》作“一身尽痛”;《千金》,程本无“抵当”二字,《金鉴》认为“抵当”二字系衍文。)(19)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实中者五枚,除去角(乌头原方分量缺,徐镕据《千金方》补入)

右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其脉数”,《脉经》作“其脉浮”。按,可下篇,“紧大”作“双弦”,“可下”之下,有:“宜大承气汤”五字,不载:“其脉数”以下二十三字,知是别为一条。)(20)

附方

《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见上。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 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大枣六枚

右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外台》走马汤 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

右二味,以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濇,尺中亦微而濇,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21)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22)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3)

大承气汤方见前痓病中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24)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煮

右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脉经》于“转索”下有“左右”二字。)(25)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脉紧(《脉经》在“腹”上有“或”字。)(26)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