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
肺脏感受风邪的患者,可见口腔干燥、气喘,身体活动不自如而且觉得沉重,自觉头昏而身体肿胀。(1)
肺脏感受寒邪,往往可见口吐黏痰。(2)
肺死脏的脉象,浮取虚而无力,沉取弱如葱叶,中空无根的,是肺气已败,为死证。(3)
肝脏感受风邪的患者,头部和眼部的肌肉跳动,两胁肋部疼痛,行走时也多曲背弯腰,饮食上变得喜食甜味食品。(4)
肝脏感受寒邪的患者,双上肢不能上举,舌根干燥,时常叹气,胸中疼痛,身体不能转侧,进食就吐,并且出汗。《脉经》《千金》中说:时有盗汗和咳嗽,食后反胃、吐酸等。(5)
肝死脏的脉象,浮取弱而无力,沉取像绳索状伏而不起,或脉象屈曲如蛇行之状的,为死证。(6)
患肝著病,患者常想有个人用脚在他的胸部踩着才觉得舒服 。此病未发时,只想喝些热的汤水,可用旋覆花汤主治。(臣亿等校各种版本旋覆花汤方,都一样。)(7)
心脏受风邪侵袭的患者,周身肌肤发热不甚,像羽毛轻拂,无力起床活动,胃里感到饥饿,但吃了食物就呕吐。(8)
心脏受寒邪侵袭,患者心中像吃了大蒜一样灼辣难过。病情严重的心痛牵引后背,背痛牵引心胸,如同盅虫在啮噬一样。若诊得脉象为浮脉,是阳气振奋可祛邪外出,患者若自己能够呕吐,就可痊愈。(9)
心经气血损伤,患者稍有劳倦即头面赤红,下身反而湿重,心中疼痛而自感心烦,并有发热,正当肚脐的部位自觉跳动,其脉也多见弦象,这是心脏受伤的缘故。(10)
心死脏的脉象,浮取坚硬躁急,就像按到麻豆,重按即感到更加躁急不宁的,是死证。(11)
患者好像邪鬼作祟似的,悲伤哭泣,使人心绪不能安定的,是气血虚少的缘故。气血虚少是属于心的疾病,心气虚的人,常有胆怯恐怖之感,闭眼便昏昏欲睡,且多做远行之梦,这是精神离散,魂魄不安其舍的表现。进一步发展至阴气衰者可以转变为癫病,发展为阳气衰者就成为狂病。(12)
脾脏感受风邪的人,周身发热不甚,像羽毛轻拂,如同酒醉之状,腹内烦满而有重坠之感,眼皮跳动,且呼吸气短。(13)
死脾脏的脉象,浮取大而坚硬,沉取如同按到倒着的杯子,中空而动摇不定的,是死证。臣亿等认为:五脏各有中风中寒,如今脾只记载中风,肾中风、中寒都不记载,是因为古文简乱极多,而且离古代甚远,没有文字可以补缀。(14)
趺阳脉表现为浮而涩,浮脉主胃气强盛,涩脉表示脾阴弱,不能布津,使其直下膀胱而小便频数。浮脉、涩脉并见,且大便干燥,这是脾约证,用麻子仁丸主治。(15)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 二升 芍药 半斤 枳实 一斤 大黄 一斤 厚朴 一尺,一本作“一斤” 杏仁 一升
以上六味药,共研为细末,炼蜜成丸如梧桐子大小,用温水或米汤等送服十丸,每日服用三次,以大便通下为度。
肾着病所表现的症状是:患者身体沉重,腰部冷,像坐在水里,从外表来看,像是水气病,但口中反不渴,小便也正常,饮食和平时一样。本病病位在下焦,多因为劳动后汗出,贴身衣物(一种说法是“表里”)经常湿冷,久而久之形成此病。患者常感腰以下寒冷疼痛,如同腰里带着五千个铜钱那样沉重。应该用甘姜苓术汤主治。(16)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 白术 各二两 干姜 茯苓 各四两
以上四味药,加水五升,煮得三升药汁,分三次温服,腰中即会觉得温热。
肾脏将死的脉象,浮取坚实而硬,沉取紊乱,像弹丸一样转动,这种脉象诊按尺部也很乱的,是死证。(17)
有人问:三焦所属的脏腑生理功能衰退,如上焦心肺功能衰退反而出现打嗝出食气的中焦症状,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说:上焦本应接受中焦向上输布的水谷精微之气,现上焦心肺功能衰退不能接受,中焦胃气不和,不能正常消化水谷,致使浊气上逆,因而噫气;下焦脏腑功能衰退,就会出现遗尿和大便失禁。如果由于上焦脏腑功能衰退,使气机不利致下焦脏腑不能制约大小便而出现二便不能自控的,不必治疗,日久自会痊愈。(18)
老师说:热邪在上焦的,就会灼伤肺液,肺气不能清肃而咳嗽,形成肺痿病;热邪在中焦的,津伤肠燥而见大便坚硬;热邪在下焦的,就会灼伤尿路则出现尿血或小便淋漓涩痛、闭塞不通。大肠受寒邪侵袭的人,大便稀溏如鸭粪;大肠有热则大便黏滞而臭。小肠有寒的,使人肛门重坠,大便下血;小肠有热的,患者一定会发生痔疮。(19)
有人问:病有积、有聚和有䅽气之不同,怎样区别呢?老师说:积病,属于五脏之病,它始终在最初发病的地方固定不移;聚病,属六腑之病,有时发作,呈阵发性,且痛处不固定,常走散移动,较积病易治;䅽气病,痛在胁下,以手按之则可缓解,但以后又会复发。
各种积病的诊脉大法:脉来细而沉,好像附在骨上的,是积病。沉细脉出现在寸口部,则积病在胸中;寸口脉沉细,积病在喉中;关脉沉细,提示积病在脐旁;关位稍上,脉沉细,积病在心下;关脉稍向下的位置脉沉细,积病在少腹。尺部脉沉细,积病在气冲部位;如果这种沉细脉出现左手,那么积病在左侧;出现在右手,积病在右侧;左右两侧同时出现,则积病在中央。治疗积病的立法处方,要据其不同部位,用不同的方法。(20)
【原文】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1)
肺中寒,吐浊涕。(2)
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3)
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4)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脉经》《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5)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6)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旋复花汤方,皆同。)(7)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8)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9)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10)
心死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11)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12)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13)
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臣亿等详五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以古文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文可以补缀也。(14)
趺阳脉浮而濇,浮则胃气强,濇则小便数,浮濇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15)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一本作“一斤” 杏仁一升
右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以知为度。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16)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17)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18)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19)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䅽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䅽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