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白话文】

问:饮病有四种,是哪四种呢?老师说: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1)

问:这四种饮病有什么不同呢?老师说:患者从前身体壮实,现在消瘦,水在肠间流动,能够听到沽漉漉的水声,这叫作痰饮;水饮形成以后,停留积聚在胁下,咳嗽或吐痰时牵引胸胁疼痛的叫悬饮;水饮进入体内后,逐渐泛溢于四肢,应当出汗时却不能出汗,身体感到酸重疼痛的,叫作溢饮;咳嗽气逆,气息短促不能平卧,周身好像水肿似的,叫作支饮。(2)

水饮在心,患者感觉胃脘部痞满,又有水在里面悸动,并感气短,也不想饮水。(3)

水饮在肺,则出现上吐清涎稀沫,口干欲饮水。(4)

脾为水湿所困,可见气短乏力,身体沉重。(5)

水饮在肝,则在胁下支撑胀满,打喷嚏且引起两胁疼痛。(6)

水饮在肾,水气上逆凌心则心下悸动不安。(7)

胃脘有留饮的患者,其背部有大约像手掌大的地方感到寒冷。(8)

留饮在胁下的患者,胁下疼痛,并向上牵及缺盆,咳嗽时则胁痛加重(一种说法为:转甚)。(9)

饮邪居于胸中停滞不散的患者,有气短急促、口渴等症状;若饮多又流于四肢,则可见四肢关节疼痛、脉沉的,为有留饮。(10)

膈上有痰饮的人,胸肺胀满,喘息咳嗽,咳吐痰涎。病发作时发热、恶寒,腰背疼痛,眼泪自己流出,咳嗽时身体振振摇动,坐立不稳,这是膈上有伏痰的缘故。(“病痰”,《脉经》、《千金》写作“亡病”。)(11)

痰饮患者饮水过多,水留胸胁会突发喘息胀满;大凡进食少而饮水多的,水饮停于心下,严重者水气凌心而出现心悸,轻者也会水饮逆肺,使人气短。双手都见弦脉,是虚寒之象,多在峻药泻下后里虚时出现。只见一手脉弦,是水饮停留的脉象。(“善虚”,程本、魏本中写为“里虚”。)(12)

肺有饮邪侵犯,其脉不见弦象,只是苦于喘息、呼吸气短。(13)

支饮也见气喘,不能平卧,同时呼吸短促,但脉象还与平常一样。(14)

有痰饮病的患者,应当用温性药调治。(15)

痰饮之邪停留在心下,出现胸胁胀满,头目眩晕的症状,用苓桂术甘汤主治。(16)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 四两 桂枝 白术 各三两 甘草 二两

以上四味药,加水六升,煮取三升药汁,分三次温服,小便即可通利。

呼吸短促,水饮轻微的患者,治疗时应当利其小便,使水饮从小便祛除,用苓桂术甘汤主治(方见上)。也可用肾气丸主治(方见妇人杂病中)。(17)

患者脉象沉伏,未经攻下而想要腹泻,腹泻后觉得舒适,虽然大便通利,但排便后心下仍然坚硬胀满,这是留饮将要被排除,但因有巢穴可留,不能全部从大便祛除的缘故,用甘遂半夏汤主治。(18)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 大者,三枚 半夏 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 五枚 甘草 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以上四味药,加水二升,煮取半升药汁,去掉药渣后,放入半升蜂蜜共同煎煮,煮取八合,一次性服下。

脉浮而细滑,是伤于水饮的脉象。(19)

脉象弦数,是寒饮又挟热邪,冬季和夏季时令之气各助病气,病情错杂,难于调治。(20)

脉象沉而弦的,提示有悬饮在胁,因而胁内牵引疼痛。患悬饮病的,用十枣汤主治。(21)

十枣汤方

芫花 熬 甘遂 大戟 各等分

以上三味药,捣细过筛,用水一升五合,先煮胀大枣十枚,取得药汁八合,去掉渣,加入研好的药末,强壮的人服一钱匙,体弱的人服半钱,清晨空腹温服,服药后大便不通利的,第二天再多服半钱,便后舒服痛快的,以糜粥调养。

溢饮病的患者,应当用发汗法治疗,大青龙汤主治,小青龙汤也主治。(22)

大青龙汤方

麻黄 六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杏仁 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石膏 如鸡子大,碎

以上七味药,加水九升,先煮麻黄,药液减少二升后,除去上沫,再放入其他药,煮取三升药汁,去渣,温服一升,微微似有汗出的程度为好,出汗多的可用温粉扑身即可止。

小青龙汤方

麻黄 去节,三两 芍药 三两 五味子 半升 干姜 三两 甘草 三两,炙 细辛 三两 桂枝 三两,去皮 半夏 半升,汤洗

以上八味药,加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后,除去上沫,再放入其余药物,煮取三升药汁,去渣,一次温服一升。

胸膈间有支饮病,患者咳喘胸胀满,胃脘部有痞塞感且按之坚硬,面色黑而晦黯,脉象沉紧,得病已有数十天,医生曾用吐下之法治疗都未治愈,用木防己汤主治。服药后如果痞塞已通,坚硬变软,则病可以治愈,如果胃脘部仍痞塞坚硬的,三日后还可复发,再服木防己汤疗效不佳的,适宜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治。(23)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 三两 石膏 十二枚,如鸡子大 桂枝 二两 人参 四两

以上四味,加水六升,煮取二升药汁,分两次温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 桂枝 各二两 芒硝 三合 人参 茯苓 各四两

以上五味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药汁,去渣,再加入芒硝,稍加煎煮,分两次温服,大便稍有通利则病情可愈。

心下有支饮的患者,头目昏冒眩晕,非常痛苦,用泽泻汤主治。(24)

泽泻汤方

泽泻 五两 白术 二两

以上二味药,加入二升水,煮取一升药汁,分两次温服。

因有支饮而胸中感到胀满的患者,用厚朴大黄汤主治。(25)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 一尺 大黄 六两 枳实 四枚

以上三味药,加入水五升,煮取二升药汁,分两次温服。

患支饮病而呼吸困难的患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主治,方见肺痈中。(26)

患呕吐病的人,呕吐后本应口渴,因呕吐伤津。胃有饮邪而呕吐的患者出现口渴,是饮邪随吐而出,病情好转的表现。现在患者反而不感口渴,是心下有支饮的缘故,用小半夏汤主治。(《千金》中说:用小半夏加茯苓汤。)(27)

小半夏汤方

半夏 一升 生姜 半斤

以上两味药,加水七升,煮取一升半药汁,分两次温服。

患者腹中胀满,口舌干燥,这是肠间水饮停聚所致,用己椒苈黄丸主治。(28)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苈 熬 大黄 各一两

以上四味药,研末,用蜜做成丸药,每丸约梧桐子大小,饭前进服一丸,每日三次。稍有恢复后,口中即有津液润泽;如果口渴,加芒硝半两。

突然呕吐,胃脘部痞满,这是膈间有水饮停留的缘故,同时可见头昏目眩心悸不安等症状的,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29)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 一升 生姜 半斤 茯苓 三两,一法四两

以上三味药,加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两次温服。

如果身体瘦弱的人感到肚脐下有跳动,吐稀痰黏沫,而且感到头晕目眩的,这是水饮病,用五苓散主治。(30)

五苓散方

泽泻 一两一分 猪苓 三分,去皮 茯苓 三分 白术 三分 桂枝 二分,去皮

以上五味药,研末,米汤送服方寸匕,每日三次,多饮温水,出汗后可痊愈。

附方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吐出水后,心胸间虚弱,气满不能进食。本方可消痰气,使患者能够进食。

茯苓 人参 白术 各三两 枳实 二两 橘皮 二两半 生姜 四两

以上六味药,加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药汁,分三次温服,一次服完之后,约过步行八九里路的时间再进服一次。

常常咳嗽的人脉弦,是有水饮冲逆所致,用十枣汤主治。方见上。(31)

有支饮病的人,咳嗽、烦躁、胸中疼痛的,如不突然死亡,病程可迁延至一百日,甚至一年的,宜用十枣汤治疗。方见上。(32)

患支饮病的人,咳嗽久达数年,缠绵不愈,如果脉象虚弱的病情为顺,可治;脉象实大而数的,为脉证不符,预后不良。脉虚的患者必然还会感头目昏冒,眩晕,这是因为有饮邪停在胸中的缘故,应当按治疗饮病的法则进行治疗。(33)

患者咳嗽气逆,以至喘息不能平卧,可用小青龙汤主治(方见上及肺痈中)。(34)

服用小青龙汤后,痰多,口中干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逆冷,觉得有气从小腹上冲胸部和咽喉,然后感觉手脚麻痹,面部发热像醉酒似的,然后上冲之气又下窜到阴部,小便困难,时时眩晕的患者,应当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来治疗气冲。(35)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 四两 桂枝 四两,去皮 甘草 炙,三两 五味子 半升

以上四味药,加水八升,煮取三升药汁,去渣。分三次温服。

服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冲气症状平复以后,患者反而咳嗽加剧,胸部胀满的,应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嗽、胸满。(36)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 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 各三两 五味子 半升

以上五味药,加水八升,煮取三升药汁,去渣,每次温服半升,每日三次。

服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后,咳嗽胸满的症状消失,但又再次出现口渴、冲气症状的,是因为服用了细辛、干姜一类的热性药引起的;服用药物后应该出现口渴却不渴的,是支饮仍存在的缘故。支饮患者于理应昏冒头眩,必伴有呕吐的症状,有呕吐的再加入半夏,以消除水饮。(37)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 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 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 各半升

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药汁,去渣,每次温服半升,每日三次。

【相关知识】

“痰饮”特指饮走肠间的病症,悬饮是水停胁下,溢饮为水饮归于四肢,支饮指饮聚胸膈、凌心射肺。本篇提出痰饮病总的治则是“以温药和之”,并具体论述了相应的治法,如温、汗、利、下等。

服上方后水饮消除呕吐停止,但患者形体水肿的,这是水气郁闭在皮内的现象,应在前方基础上内加入杏仁,以通肺气而行水。其实本证本应当加入麻黄,但因患者手足麻木,所以不用。如果违反禁忌而用麻黄,患者必然会出现手足厥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患者血虚,麻黄又发越阳气使患者亡阳的缘故。(38)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 四两 甘草 三两 五味子 半升 干姜 三两 细辛 三两 半夏 半升 杏仁 半升,去皮尖

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煮取三升药汁,去渣,一次温服半升,每日三次。

服上方后,如果患者面色像喝醉了酒一样发热,这是因为胃里有热,胃热不断上冲,熏灼头面的结果,加入大黄以导热下行。(39)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 四两 甘草 三两 五味子 半升 干姜 三两 细辛 三两 半夏 半升 杏仁 半升 大黄 三两

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药汁,去渣,温服半升,每日三次。

先渴而饮水,然饮水后又呕出的,是水饮停在心下,属水饮病,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方见上)。(40)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1)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沥沥”,《巢源》作“漉漉”。)(2)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3)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4)

水在脾,少气身重。(5)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6)

水在肾,心下悸。(7)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8)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9)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10)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病痰”《脉经》《千金》作“亡病”。)(11)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脉偏弦者,饮也。(“喜虚”,程本,魏本等作“里虚”。)(12)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13)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14)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17)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18)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19)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20)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21)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22)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汤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23)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 桂枝各二两 芒硝三合 人参 茯苓各四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4)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25)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中。(26)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27)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28)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圆方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29)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30)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附方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欬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31)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32)

久欬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33)

欬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及肺痈中。(34)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35)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欬,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36)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37)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38)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39)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方见上。(40)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